English

雷声大雨点小

1999-06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杨志清 我有话说

最近,“欧洲防务”又成了此间舆论的热门话题。6月初欧盟科隆首脑会一开始就通过了一项共同声明,表示要“赋予欧盟必要的能力和手段,履行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政策责任”。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将西欧联盟并入欧盟的行动计划。

舆论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,认为这是“欧洲防务的第一个具体标尺”,是欧洲建设的“历史性进步”。

这显然是言过其实。欧盟关于“欧洲防务”的声明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但每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,这一次至多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
建立欧洲防务的努力可以追溯到50年代初。1952年,西欧6国就签订了“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”,结果被法国国民议会否决。60年代初,6国首脑会议重提政治合作计划,并成立了以伏歇为首的起草委员会,但报告一出笼又遭到荷兰的否决。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约规定“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”是欧盟的三大支柱之一,但实际上“共同防务”只是“待时机成熟时”才可能实行的蓝图。1998年5月1日生效的阿约明确欧盟可以执行人道主义救援和维持和平活动,但因缺乏必要的行动手段,这一条文也只是一句空话。

朗布伊埃谈判失败后,欧盟各国不得不承认,“没有美国,欧洲就一事无成”。这也正是科隆会议重提建设欧洲防务的背景。根据科隆会议精神,1948年成立的西欧联盟可望于明年底并入欧盟;欧盟将建立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制度;建立欧洲自己的情报手段和指挥系统;协调各国的防务工业;考虑将以法德两国为主体的“欧洲军团”变为“欧洲快速反应部队”。如果一切进展顺利,“欧洲防务特性”似乎有望成形。

不过,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此表示怀疑。

至今为止,所有建立欧洲防务的计划都是以“在北约的框架内”为前提的。而只要北约仍然是欧洲安全的基础,“欧洲防务”充其量只是欧洲建设的花瓶。鼓吹“欧洲防务”最力的法国,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0年后,于1995年底开始全面参与北约的活动,企图从内部改造北约,实现“欧美之间的平衡”。事实上,北约只是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工具,美国虽然不反对发展北约的“欧洲防务特性”,但决不放弃对北约的领导权和欧洲安全的主导权。美国死活不肯让出欧洲南方司令部指挥一职就是证明。而任何可能削弱北约的举动,英国都是坚决反对的。英国只是赞成欧盟应该具有“更好更有效率的防御能力”,同美国主张“欧洲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”完全是一个思路。

欧盟发展共同防务的另一个障碍是爱尔兰、芬兰、瑞典、奥地利等中立国家成员国。一位比利时外交官说,要中立国参加集体防务,“可能性很小”。此外,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、挪威、匈牙利、波兰、捷克又不是欧盟成员国,如何对待这些国家,特别是与欧盟龃龉不断的土耳其参与欧盟的军事活动也是一个难题。

建立共同防务,还必须协调和统一军备工业。现在,欧美的军队装备差距很大。欧洲军队既没有远程投放能力,也没有进攻能力。其原因一是欧洲用于军事装备的开支不足(美国每年为800亿美元,比欧盟多两倍多),特别是欧洲的军事研究和开发费用太少(美国每年的军事研究和开发预算350亿美元,而欧洲才120亿美元),二是欧洲国家互相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,造成大量浪费。欧洲几大国之间虽然有不少共同研究开发计划,终因利益冲突,不是中途流产,就是效益很差。

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。所以,欧盟建设共同防务的道路还是漫长和曲折的。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甚至预言,大概还需要50年欧洲才能有独立的防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